11月14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四所艺术院校共同培育组建的“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在我院大剧场隆重举行晚会《中华颂·雅韵》。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叶茂林,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王永利、胡志平,北京市教委委员黄侃,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我院党委书记张凡等四所艺术院校的领导和师生代表一同观看了晚会。
整场展演时长约一个半小时,包括12个节目,分别是:京剧联唱《行云流水》、中国古典舞《相和歌》、服装表演《汉服》、女声独唱《梅花引》、筝与舞蹈《高山流水》、昆曲《牡丹亭》、戏舞情韵《贵妃醉酒》、器乐与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典舞《秦王点兵》、民乐合奏《夜深沉》(京剧曲牌)、服装表演《敦煌主题服饰》、京剧舞蹈《擂鼓战金山》。参与本场演出的阵容十分强大。担任本场演出的总导演是中心副秘书长、中国戏曲学院王绍军教授。参与演出的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也,二胡演奏家宋飞,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振义,第十一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冠军李蔚语,2013年度中国“十佳”职业模特王旭等;还有许多演员曾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红梅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和民族乐器演奏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北京舞蹈学院教授、2008年北京奥运会副总导演陈维亚担任中国古典舞《秦王点兵》的编导,服装表演《汉服》的设计师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DESIGN21”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荣获服装设计金奖的楚艳担任。
传统性、融合性是整场演出的两大特点。全场的12个演出节目,都是通过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的形式来演绎中国民族艺术,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所有演出节目均是各校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由多所院校协同完成。“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是整场晚会的突出亮点。本场演出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重要的烘托作用。在器乐与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节目中还使用了全息影像,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唯美的民族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剧舞蹈《擂鼓战金山》中,演员擂鼓、武打以及翻跌技巧异彩纷呈,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为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整场演出高潮迭起,精彩不断,集中彰显了四校的办学实力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成果。
中国民族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成果,长期以来已沉淀为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未来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根据文件精神,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四所在全国具有“唯一”特性的最高艺术学府,强强联合,共同培育组建“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属于2011计划中“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的类型。中心将以国家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民族艺术优秀人才为核心,整合四所艺术院校的创作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深入开展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有关重大问题研究,实现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等艺术资源的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