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核心支柱和内涵承载,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团队建设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一环。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系统推进我校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学校依据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设置学科专业带头人岗位。
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作用,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接下来,还将陆续推出各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成果与创新实践。
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教授,一级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北京高教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音乐传承发展研究》首席专家。
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院团、院校管理工作三十多年。为京剧《三寸金莲》《郑和下西洋》《白洁圣妃》《知音》《钦差林则徐》《青衣》《燕翼堂》,话剧《关汉卿》,电视艺术片《杨门女将》等四十多部剧目担任作曲。作品曾获“文华奖音乐创作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多部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组织起草《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参与组织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儿童戏剧节等多项全国性艺术活动。著有《毛泽东诗词唱段精选》《一片丹心荐轩辕——尹晓东戏曲音乐作品选集》。组织完成的《关于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报告》和《教学相长 守正创新的现代戏曲作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文旅部和北京市教委奖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学术期刊发表音乐和艺术理论文章数十篇。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外聘导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导演)负责人。导演的剧目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国京剧节一等奖、国家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俄罗斯经典洛布尼亚艺术节特别大奖和最佳主创奖等。独立编剧的新编历史剧《鲍叔牙》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0部,《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新时代创新型戏曲人才》获得第三十六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戏曲导演创作研究”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导演创作课程实践与探索”获得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
于魁智,研究生学历,一级演员。现任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总监、京昆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师承黄云鹏、杨元咏、叶蓬、李世霖、王世续、何金海、孔雁、刘福生、李鸣盛、茹元俊、祝元昆等前辈艺术家。2009年拜戏曲教育家叶蓬先生为师。
曾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主席。曾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殊荣。
代表剧目有《打金砖》《满江红》等经典流派剧目,并创作排演了《走西口》《赤壁》《西安事变》《纳土归宋》等新创剧目。
相继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两度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吴新苗,文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戏曲艺术》主编等职,兼任中国剧协戏剧文物文献专委会委员、社科院艺术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戏剧戏曲学)委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戏曲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文学遗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梨园私寓考论:清代伶人生活、演剧及艺术传承研究》《文本、舞台与戏曲史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参与整理出版《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等多部文献丛书。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入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艺术学类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名单”(2019-2021)。先后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田汉戏剧奖理论一等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教委“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和奖项。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作有《清代京剧文学史》,《戏曲文化与当代剧场审美》等,主要编剧作品有昆曲《风雪夜归人》《林徽因》,话剧《联大往事》,歌剧《小河淌水》,歌舞剧《解忧公主》,跨界剧《远望海天》,越剧《救风尘》《一钱太守》《倩女幽魂》《鹿鼎记》《仁医寸心》《游子吟》《风梅图》,京剧《满汉全席》《董仲舒》《帝女花》,小剧场实验戏曲《还魂三叠》、驻场庭院戏曲《圆圆曲》、粤剧《梁启超》、花灯歌舞剧《走婚》等。剧作被翻译成英文、德文,在国外演出,获得国际剧协颁发的“全球音乐戏剧奖”以及诸多国内大型奖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剧协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级人选,“青年北京学者”入选者,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等。
金卅,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舞台美术系主任,一级舞美设计师,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领军人才”,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特效委员会主任。
代表作品:庆祝建党百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核心创意策划 、舞美总设计。
庆祝建国75周年音乐会舞美总设计。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文艺演出《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舞美总设计。
歌剧《白毛女》《马向阳下乡记》《号角》《国·家》《横琴依依》戏曲《弄潮》《萧红》舞剧《莫问山海》《恰同学少年》《沉沉的厝里情》《唱支山歌给党听》《万里茶道》话剧《烟火人间》《雪落无声》音乐剧《江山多娇》《审判日》《无负今日》等剧舞美设计。发表学术论文《空间、形象与信息——戏曲与歌剧舞美的类型比较与借鉴》等,出版专著《舞台美术设计基础与实践研究》。
于建刚,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任,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分卷戏曲习俗分支主编,北京市长城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戏曲文化传播与交流、艺术管理、戏曲习俗、戏曲史论。主要学术成果:《中国京剧习俗概论》《戏曲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研究》《京剧传播研究》《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文集》《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研究文集》等。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2023年,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2019年,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新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2015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项目“京剧传播研究”;2014年,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刘三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艺术学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和美学。著有《美学的惆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艺术概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旅美笔记》(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出版)、《梅兰芳》(中国青年出版社2024年出版)等多部学术性、教材类和文艺著作。在《甘肃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四川戏剧》《民族艺术研究》《艺术评论》《红楼梦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课程思政项目等;北京市教委骨干教师;获得中国戏曲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教材负责人等荣誉。
赵建新,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研究员,《戏曲艺术》编审、编辑部主任。北京市文联第一届、第二届签约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戏剧史论及批评;出版有《中国现代非主流戏剧研究》《戏剧本体与现代审美》《为传统赋新声》《中国戏曲文物图谱》(合著)等著作;在《文艺研究》《戏剧》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戏剧》等发表评论文章百余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创作作品曾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理论文章曾获中国文联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第34、35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首届国际戏剧奖·理论奖二等奖等,曾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多项课题。